徐向前:一位谦虚的革命元帅实盘配资平台查询,永远坚守“最后五分钟”
他既能文能武,勇猛无敌,战无不胜;他师承黄埔军校,但始终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用。年仅30岁,他就成为了首长,麾下涌现了近千位开国将领。他被誉为中国最会打仗的元帅。
然而,在1955年授衔仪式前,徐向前却数度向毛主席上书,请求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。面对他的请求,毛主席沉思片刻,最终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四个字。
展开剩余86%这位元帅究竟是谁?他有怎样的丰功伟绩?毛主席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?今天,我们将一探究竟。
出生与成长:心怀家国,走上革命之路
徐向前于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,是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。年少时,他本有一个教师梦,心中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国家的未来。但当时国家危难,徐向前意识到,保家卫国的责任比一己之志更为重要。于是,他放下了教鞭,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,考入了黄埔军校,走上了与历史交织的道路。
初露锋芒:年少即成总指挥
毕业后,徐向前参加了广州起义、东征、反围剿等一系列战斗。在这些战斗中,徐向前以其出色的指挥才能脱颖而出,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指挥的晋中战役被视为经典之作。
晋中战役:灵活机动,战术大师
晋中战役中,徐向前面对敌我悬殊的局势,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。敌军人数多达13万,而我方仅有6万多人。然而,徐向前并没有被困难压倒,相反,他巧妙地利用前后方的配合,运筹帷幄,最终成功逆转局势。
第一战,他带领主力部队主动出击,吸引敌人火力,然后通过灵活的调动,一举取得大胜。第二战,他以敌人预期的弱势为诱饵,成功引敌入瓮,完成了战略上的大歼灭。
“最后五分钟”:决胜关键时刻
徐向前强调过一个重要的理念——“最后五分钟”。他认为,在战斗的最后关头,士气与决心将决定胜负。无论是激烈的反围剿战斗,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,徐向前都坚持到战斗的最后一分钟,永不放弃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
他自己也曾在回忆录中提到:“最后五分钟”,这不仅是对士兵的鼓励,也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。徐向前的这一精神,不仅激励了无数战友,也为后来的军队作战指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战后贡献:为新中国建设默默奉献
新中国成立后,徐向前担任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、总参谋长等职务,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。尽管身处高位,他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。即使是元帅,他也始终如一地坚持节俭,生活极为简朴。他拒绝了所有特权,甚至拒绝了国家为他提供的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。
有一次,国家为他提供了一条新的毯子,他看到后非常生气,坚决将毯子送到了招待所,表示“国家还贫困,我们不能浪费一分一厘”。这种坚守简朴作风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。
对家人的要求:始终坚持“路是自己走出来的”
徐向前在家中也时常教育子女们:“路是自己走出来的”。他深知,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,才能赢得真正的尊严和成功。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子女,还是亲戚朋友,他都极为严格,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殊照顾。
他的侄子曾因病希望通过徐向前的关系调动工作,然而徐向前拒绝了这一请求,严厉告诫他:“不要给组织添麻烦,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。”他更坚定地要求子女们依靠自己的努力,走正当的道路。
结语:革命先驱,永不忘初心
毛主席之所以坚持授予徐向前元帅军衔,不仅是为了表彰他个人的成就,更是为了激励新中国的建设者们。徐向前的革命精神和朴素作风,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坚定的革命先驱,才有了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。
让我们铭记徐向前等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实盘配资平台查询,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,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而努力奋斗!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